博客归档

2010年3月9日星期二

武夷岩茶名丛录

《武夷岩茶名丛录》序一

作者:詹 梓 金

武夷山素有茶树品种资源王国之称。其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是在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经过長期的自然杂交途径进行基因重组与基因突变及其先民们不断的人工选择,选育出千姿百态和不同品质特点的各种优良单株即单丛。又从中优中选优,形成名丛。尔后又从名丛中进一步选拔,选出出类拔萃的优良名丛称珍稀名丛如现在的五大名丛等。据记载,自宋朝出现铁罗汉、坠柳条、白鸡冠、朱熹手植“文公茶”等名丛以来,前后经历10多个世纪,武夷山共选育的各类名丛不下千种。至明末清初,随着武夷岩茶制作工艺的形成与传播,各类名丛的选育利用达到空前。至清末,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鹞(妖、)等名丛已享有盛名。如此众多的名丛使岩茶在生产上,产品丰富多彩,花名雀起,标新立异,争奇斗艳,迎来许多远近客商的青睐与购买,使武夷岩茶誉满中外。因此武夷名丛是研究武夷岩茶的基石,它的学术、经济与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意义源远流长,是先人留下的物质和非物质的宝贵财富。如何进一步的保护、挖掘、研究和利用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

《武夷岩茶名丛录》一书,在罗盛财同志的倾心努力下今天问世了,可喜可贺!作者罗盛财同志,早年就读于南平农业学校农作物栽培专业,1964年毕业后曾先后担任过武夷山市综合农场场长、市农业局局长等职,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和管理工作40余年,高级农艺师。由于他学农以及工作过程接触不少涉茶业务的关系,使他对武夷茶产生浓厚兴趣。通过调研发现:当地珍贵名丛资源虽是丰富,但在传播繁衍过程产生变异分离的类型不少,致名丛在岩茶区内产生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者不乏其例。为了厘清这种混淆状况,他诚拜当地茶叶老前辈黄道清、刘惠祥等为师,深入茶区调查收集有关资料,从1980年开始,他先后三次组织课题,和同志们一起,分别两地建立了茶树种质资源圃,收集各种名丛、单丛1178份。为了鉴别同名不同树,同树不同名的名丛,他详细查阅了有关的历史记载,多方走访当地老茶农和知情人士,深入原产地反复对比确认,力求做到正本清源,他和同事們不畏千辛万苦攀崖走峭,这种认真严谨的研究与探索精神令人敬佩!更可贵的他还于晚年开垦一片茶园,用于保护名丛,以巩固多年的辛苦努力取得来之不易成果。

《武夷岩茶名丛录》是从收集并繁殖的1178份名丛单丛的无性系后代和群体中,经性状或品质鉴定,筛选了70份主要名丛。我们高兴地看到作者面对这个浩瀚繁杂的武夷名丛的保护整理工作,己走出了可喜的第一步。本书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具较高的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价值。也为人们认识武夷名丛,研究和利用名丛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是广大爱好武夷茶、关心武夷茶的人们的有益读物。



《武夷岩茶名丛录》序二

作者:赵 大 炎


武夷山是红茶、鸟龙茶的发源地,武夷岩茶系乌龙茶中的珍品。世界三大茶类(绿茶、红茶、乌龙茶),武夷山独占其二,可见,武夷岩茶在我国乃至世界茶叶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武夷岩茶始于明末,盛于清代十九世纪中后期,它的“岩骨花香”之岩韵蜚声中外,而素以岩茶之王美称的大红袍更为世人赞不绝口,饮誉四海。岩茶之所以为世人所称道,主要是由于岩茶具有高贵优异的品质。而决定岩茶优异品质,必须具备三大条件:一是优越的生长自然环境;二是优良的茶树品种;三是优化独特的制作工艺。三大条件中,品种是影响品质的首要因素。名茶来自名种,没有优异的名丛;就不可能有香味双绝的岩茶。

武夷山素有茶树品种王国之称。山内生长着世代留传的有性群体茶树品种,当地人称为菜茶,经长期自然杂交,演变出许多优良单株,如历史上著名的“五大名丛” (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半天腰、水金龟)和肉桂等等,都是从有性群体中分离出经选育的优良单株,成为名丛。武夷岩茶品种繁多,品种资源极为丰富,茶农称有上千个品种,茶叶志上记载的仅慧宛岩有名字可查的品种多达264个。武夷山不愧为茶树品种王国之称。

面对如止丰富的品种资源,如何使有性群体茶树品种得以世代传承;又如何鉴别、认识名丛使众多名丛得到开发利用,繁育推广,这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有幸的是,我们高兴地看到,罗盛财同志编著的《武夷岩茶名丛录》即将付梓。该书旨在为人们了解和利用名丛资源提供详细的基础资料。

罗盛财同志,1964年毕业于南平农业学校农作物栽培专业,同年分配到武夷山市(原崇安县)工作,至退休长达四十多年。他对武夷岩茶情有独钟。特别是他的几十年中,对有性群体种质资源和名丛资源,进行收集、保护,实验研究,示范栽培,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曾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先后建立了九龙窠名丛2.1亩,栽种名丛112个,霞宾岩茶树种质资源圃10.5亩,收集单丛1066个;连续五年对名丛进行观察记载,并对其中大部分名丛进行分别采制审评,而后逐步选择有价值的名丛进行生产示范栽培,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实际资料和可贵的实践经验。为了让这些极为宝贵的资料、有益的经验传给后人,以资名丛的开发利用,盛财同志虽然年逾花甲,仍孜孜不倦收集整理成册,令人钦佩。该书收录了可供推广的名丛70 个,对每个名丛的形状、特征、特性、香气、滋味等,作了详细的记载,并附有名丛彩色照片,做到图文并茂。为茶文化园地增添了一朵具有重要科研价值的奇葩。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种质资源圃的建立,它对于有性群体茶树品种的抢救保护,使之源源不断的演变出更多的新名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由于名丛资源圃的建立和《名丛录》的出版,它对于繁殖名丛,开发利用名丛,促进全市岩茶事业的发展,将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在全市主打岩茶大红袍品牌的今天,大量名丛的推广,名丛基地的建立,为大红袍品牌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在这里我要奉劝大家,对大红袍的认识,不要再局限于历史上留下的六株母株,它只是岩茶高贵品质的象征。事实上现存九龙窠那六株大红袍,也是多个名丛的混合体。现在有许多岩茶名丛,就其品质来说,已达到甚至超过大红袍母树。而今大红袍已从历史名牌,走向行销世界的品牌。大红袍品牌已成为岩茶精品的总称。借助历史名牌,打造品牌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如同铁观音、西湖龙井许多品牌一样,铁观音品牌也是多个品种系列构成的;龙井母树相传也只有十八株。而我们有众多的优异名丛,时至今日,大红袍名丛基地已发展到五、六万亩,大红袍品牌已得到国家技术监督总局批准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并发布大红袍质量强制性制作标准,只要我们原料取自武夷山名丛,按照“国标”进行生产,又怎能说不是真正的大红袍。

总之,罗盛财同志《武夷岩茶名丛录》的问世,此举可谓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赵 大 炎

2006年3月7日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