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归档

2012年3月14日星期三

颍川陈姓人家

颍川衍派
  闽南及台湾民居,每常在门额上镶嵌“丁号”(丁即男丁,传宗接代者),以示其宗姓根源。“颍川衍派”、“颍川世胄”、“颍水传芳”即是其一。凡门额上镌有这一“丁号”的,必是陈姓人家无疑。但有的错将“颍”字写成“颖”,而且以讹传讹,那是不识颍川来历的缘故。
  颍川为古郡名,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以发源于河南嵩山之颍水而得名,治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境辖登封、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县地,后世辖境、治所屡有变化。颍川为陈国故地,“控蔡、颍之郊,绾汴、宋之道”,“原湿活衍,水流津通”,方圆百里,平坦肥沃,是一方中原宝地。所谓“颍川衍派”的陈门子孙,就是颍川侯陈轸(亦即田轸)的后裔。
  陈,本是黄帝轩辕氏一个分支部族陈丰氏的族徽,它一边是一面旌旗,一边是一辆战车,象征这个部族的骁勇善战。他们跟随黄帝从西北迁徙到中原,定居在宛丘,即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这一地方,也就被称为陈地。相传舜是陈姓的老祖宗。周武王灭商后,封舜的一个后裔—胡公满于陈,成为一个小诸侯国,胡公满的子孙以国为姓,胡公满于是成为陈氏得姓始祖。
  春秋时,陈国发生了一场争夺王位的宫廷政变,陈厉公之子陈完逃至齐国,改姓田,做了个“工正”的小官。据《史记索隐》载:“敬仲奔齐,以陈田二字声相近,遂以为田氏。”在保存中原古音的闽南语中,陈田二音仅韵母稍异。陈完第五代孙田乞做了齐景公的大夫,发动了一次政变,于是田乞的后裔得以世代为相。再传至田和,索性夺取姜姓齐国政权,自立为齐太公。秦始皇统一中国之际,齐王田建出城投降,子孙纷纷改姓。田建之子田轸在楚国任相,被封为颍川侯,因迁入陈国故地的颍川,恢复了陈姓,改称陈轸,遂成为“颍川陈”的始祖。
  福建、台湾的“颍川衍派”陈姓宗亲,应该是“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后裔。陈元光系河南固始县人。唐总章二年(669年),闽粤交界地区的土著民族啸乱,唐高宗李治派陈元光之父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与陈元光于咸亨元年(670年)率府兵3600人,跋山涉水,长途行军,打到福建九龙江畔,终因寡不敌众,退守九龙山。朝廷闻讯,又派陈政之兄陈敏、陈敷率领58姓军校入闽支援。中途,陈敏、陈敷病故,陈元光祖母魏氏带领军众,屯兵福建云霄。陈政 、陈元光得到大军支援,派兵抄袭叛军,大获全胜,闽粤的泉州、潮州始得安定。现在福建的许多地方以“平”、“安”、“靖”、“武”命名,大都是此次 征剿胜利的记录。唐仪凤二年(677年),陈政病故,20岁的陈元光承袭父职,统领这支万人军队。永隆二年(681年),南海边郡又发生动乱,朝廷命陈元光提兵入潮,平定岭表。于是他边征剿,边开发,辟荆榛,办学校,安抚士黎,任用贤能,使泉州、潮州一带日渐富庶。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求建一州于泉潮间的上疏获准,设置了漳州郡,陈元光为首任漳州刺史。他在一首诗中写道:“屹然一镇云霄末,渐尔群言花柳春。男女生长通蕃息,五十八姓交为婚。”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陈元光去世,各地人民为纪念他的功绩,纷纷建庙祭祀,遵其为“开漳圣王”。
  “颍川衍派”的陈姓,因其始祖陈轸曾为田轸,且其祖先中有虞思、胡公满等,故世有陈、田、虞、胡、姚五姓同宗之说。
  淮阳是陈姓的发源地,至今淮阳还有“老陈户”之说。陈国灭后的播迁,前文已述,不赘。其中支系清晰,繁衍昌盛者是以陈轸为始祖的颍川陈姓,其子孙多显轶,其后有裔孙陈伯珍于西晋末年渡江赴曲阿(今江苏丹阳),伯珍孙徙居长城(今浙江长兴)下若里,陈霸先便是其支杰出代表,他建立陈国,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并封了许多陈姓王,使陈姓子孙遍布长江与粤江之间,其诸侯王宜都王陈叔明的十世孙陈环,为避难迁居今泉州仙游县,其孙陈旺徙居江西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为江州义门陈姓开基祖;唐初,陈政领兵平“蛮獠之乱”,其子陈元光在父亡后接班,历时九年始平,陈元光被称为“开漳圣王”;再就是颍川陈后裔陈邕受李林甫排挤而迁福建同安,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姓,尊陈邕为南院始祖;宋仁宗时分江州义门陈姓于十六省一百二十五个地方,陈姓入越南于宋朝人数最多,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 创建越南陈朝,传八世十三王,故陈姓为越南十大姓之首;陈姓入粤始于南宋,中原人陈魁(陈后裔)迁居福建宁化、上杭,其曾孙有迁今广东梅县;明末福建同安人陈永华(开漳圣王之后)随郑成功入台,被尊为陈姓入台始祖,与林姓共有“陈林半天下”美誉;陈氏迁入越南的历史比较久远。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于1228年创建越南陈朝,共传8世13王,历时175年。经过一千多年的繁衍,如今陈姓成为越南十大姓氏之首;明初朱元璋曾派陈姓水手去日本琉球;明清以后,闽粤陈姓有人出海谋生到南洋和欧美。陈姓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尤以广东、福建、四川、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南、山东等省多此姓,在台湾和广东两省,陈姓约占当地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十以上。陈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四点五。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