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中国禅宗的创始人。据《新兴县志》记载,惠能(638—713年),俗姓卢,唐代新州(今新兴县)夏卢村人。祖籍河北范阳(今河北省定兴县),其父行瑫于唐武德三年(620年)被贬官流放至新州为民,寓于新州南14公里夏卢村,后与朗村女子李氏结婚。唐贞观十二年(638年)二月初八惠能诞生,开元元年(713年)阴历八月初三日,圆寂于新兴国恩寺,世寿七十六岁。六祖圆寂的国恩寺成了禅宗顿教三大祖庭之一,有“中国禅宗发源地”与“岭南第一禅宗圣域”之称,名扬海内外。六祖与孔子、老子被称为“东方三大圣人”,欧洲则将他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列,他们的塑像被陈列于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广场,供世人瞻仰。他完成佛教的中国化、世俗化、平民化,使禅宗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了唐宋以来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艺术。惠能的禅宗思想核心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倡导的修心养性,与人为善,忠孝忍让伦理道德,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仍有积极意义。 [1]
惠能 - 家庭
慧能俗姓卢,祖籍河北范阳(今北京大兴县)。其父曾任小官吏,唐武德三年(620年)谪居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娶当地女子李氏。唐贞观十二年(638年)二月初八生惠能。惠能3岁时父亡,家境贫寒,无钱读书。后迁居龙山山麓,以卖柴为生。
惠能 - 佛门一生
学佛开端
惠能24岁时,因听《金刚经》有所领悟,萌生求佛之念,遂辞亲北上,于唐龙朔元年(661年)抵湖北黄梅县东山寺谒见禅宗五祖弘忍。由此开始了学佛生涯。弘忍以“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如何堪作佛”相问,惠能答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无南北。”弘忍见其根性极佳,遂令其随从劳作,劈柴踏碓八个多月。时弘忍年事已高,欲传付衣钵,遂命弟子作偈以呈。 其时弘忍年事已高,急于传付衣法,遂命弟子作偈以呈,以检验他们的修炼水平。神秀上座呈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勿使惹尘埃。”弘忍以为未见本性,未传衣法。 惠能听后亦诵一偈,请人代劳题于壁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见后,招惠能登堂入室为其宣讲《金刚经》,并传衣钵,定为传人。此时六祖,受命南归。 [2]
南北争端
由于继位之争甚烈,为防不测,惠能辗转流徙于岭南四会、怀集等地,过着隐居生活。 唐仪凤元年(676年),惠能至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该寺住持印宗法师讲《涅磐经》之际,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惠能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印宗闻之竦然,遂请教深义。惠能升座说法,言简理当,乃得印宗推崇。惠能出示衣钵,遂在法性寺剃度,受具足戒,开始传说顿教佛法。
仪凤二年(677年),韶州刺史韦璩仰其道风,率同僚入山请惠能入城,于大梵寺讲堂为众说法,兼授无相戒。僧尼道俗集者千余人,门人法海编录其法语。
惠能到曹溪宝林寺(今广东韶关南华寺),弘扬禅宗,主张“顿悟”,影响华南诸宗派,人称“南宗”,在此传法长达37年之久。当时,六祖惠能的同门师兄神秀,主张“渐悟”,在华北势力颇盛,号称“北宗”。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和唐中宗即遣内侍薛简往曹溪召其入京。惠能以久处山林,年迈风疾,辞却不去。薛简恳请说法,将记录带回报命。中宗因赠摩纳袈裟一领及绢五百匹以为供养。并命改称宝林寺为中兴寺,由韶州刺史重修,又给予法泉寺额,并以惠能新州故宅为国恩寺。
唐玄宗开元二年(730年),在河南滑台(今滑县)的无遮大会上,惠能弟子荷泽神会辩倒了神秀门人崇远、普寂,使得“南宗”成为中国禅宗正统。 [3]
功德圆满
延和元年(712年),惠能命门人在其故宅建报恩塔(在今国恩寺内)。开元元年(713年)七月,惠能返归故里,主持报恩塔落成。同年八月初三日,圆寂于国恩寺。十一月十三日,其门人将惠能肉身及衣钵迎至曹溪宝林寺。其肉身像至今还保存在南华寺,供奉在灵照塔中。
唐元和十年(815年),宪宗谥大鉴禅师,塔曰“元和灵照”。宋太宗加谥大鉴真空禅师;天圣十年(1032年)宋仁宗迎惠能真身及衣钵人大内供养,加谥大鉴真空普觉禅师;宋神宗加谥大鉴真空普觉圆明禅师。
惠能 - 名称
关于六祖的法号,历来志为“慧能”或“惠能”的均有。据说六祖本人不识字,但据六祖门人法海曾记载“…专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父曰,何名惠能?僧曰,惠者。以法惠施众生;能者,能作佛事”,此外,六祖法体真身的安放地南华禅寺亦以“惠能”为准,可知“慧能”当是讹误。
据传:在他降生的时刻,有一道亮光腾空而起,同时更有奇异香气,弥漫房舍。
到天亮的时候,突然有二个和尚来对他的父亲说:‘你们家里昨天晚上生了一个小男孩,我们今天特地来为他取一个名字,叫做惠能。”卢父听了大为惊讶:我家昨晚是生了一个儿子,这二个和尚怎么会知道?他们为什么要给他取“惠能”这个名字,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于是问道:“和尚,你给我儿取名叫惠能,这是什么意思?”
和尚答道:“惠者,即以正法惠施一切众生;能者,将来长大能作大佛事也。”这二个和尚讲完后就走得无影无踪。
惠能 - 影响
惠能为禅宗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后来各派禅师建立门庭,影响极大。在他死后,他的弟子传承禅法,形成南北二宗。北宗即是荷泽神会门下,称荷泽宗。南宗则以南岳怀让门下的洪州宗,与青原行思、石头希迁一系的石头宗为代表。
惠能禅法在北宗荷泽一派的推动下,取代了原先北宗神秀一系的地位,成为禅门正宗,但荷泽一派因后继无人,在唐末衰亡。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反而是南宗门下。南宗门下,后来形成河北临济宗、江西曹洞宗、湖南沩仰宗、广东云门宗、江苏法眼宗五宗,即“一花开五叶”。
后来,法眼宗远传于泰国、朝鲜;云门宗、临济宗更远播欧美。在中国、日本,则是临济宗、曹洞宗两宗最盛
惠能在宝林寺住持30余年,弘法不辍。他以“见性成佛”为宗旨,独树一帜,不立文字,弘扬顿悟,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地继承和发展禅宗思想,形成后人称为中国佛教禅宗“南宗”的独特风格。他说:“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人,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又说: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些思想是对传统佛教教义的重大改革,是禅宗进一步中国化的重要标志。惠能弟子法海集录惠能之说,编成《坛经》。此书基本代表惠能的禅学思想,对于我国佛教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发展均有一定影响,树立惠能在中国佛教禅宗的主导地位。
弟子:惠能弟子千余,得旨嗣法者43人,流传形成五派法流,即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称为“一花五叶”。
惠能 - 佛学理论
禅法
惠能的禅法以定慧为本。他又认为觉性本有,烦恼本无。直接契证觉性,便是顿悟。他说自心既不攀缘善恶,也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因此,他并不以静坐敛心才算是禅,就是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动作云谓里,也可体会禅的境界。
惠能又曰“先立无念为宗”,“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所谓无念,即虽有见闻觉知,而心常空寂之意。“自心归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皈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皈依。”
典籍阐述
惠能曾告戒僧侣法达,不要错解法华经中意义。神秀把佛教理论“戒、定、慧”解释为:“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而惠能则另有不同解说:“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然而,惠能亦一再强调“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所以认为顿渐只是假名,佛法只为一乘法,“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
禅宗从达摩始百余年间皆以《楞伽经》相印证,故亦称为楞伽宗。达摩的三传弟子道信开始兼以《金刚》等经为典据,到了惠能即以文句简单的《金刚经》义代替了《楞伽经》,其目的在于摆脱名相烦琐的思想束缚,而单刀直入求得开悟。
惠能 - 所创奇迹
第一,他出身贫寒,父亲早逝,全靠他打柴维持母子二人的生计,如此家境,自然是上学无望,就是这样一个文盲,却成了中国乃至世界上非常有名的一代佛门宗师。
第二,在佛门中的经典,按大类划分,有“经、律、论”三大部分,所谓“经”即佛祖亲口所传之法,所谓“律”即佛门中的戒律,所谓“论”即对佛祖经典的阐释、解说。因此,我们平时所说的“佛经”都是指从印度传过来的,佛祖在世时亲口所传的佛法。其余后人所作只能够称其为“论”。在中外历代的祖师大德中,唯有这位贫寒家庭出身且不识一字的“文盲”僧人却给后世留下了一部他亲口所传的“经”——《六祖坛经》。此乃禅宗修学的一部重要经典,也是使佛教中国化、本土化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典籍。同时,也是使佛教进一步“人间化”、“人性化”、“生活化”的革命性佛教经典。六祖及其所留下的《六祖坛经》实在是中外佛教史上璀璨夺目的明珠!
第三,六祖惠能大师是唐代武则天时代的人(公元638——713年),他圆寂于公元713年,距今将近1300年,然而至今却肉身不坏,现今仍供奉于广东韶关南华寺。一具肉身,逾千年而不坏,这不得不令中外大众所惊讶!一千多年中,未曾采用任何特殊保护措施,至今形态不异,不能不说是人间一大奇迹!真是不可思议!
惠能 - 与神秀的不解之谜
惠能与神秀之间的三大迷团
俗话说:山水总会有相逢。人与人之间也不例外,总会有悲欢离合;更有甚者,他们之间的言行举止还给后人留下永久的不解之谜,惠能与神秀就是历史上的典型事例。
唐贞观约三十六年(公元662年),惠能离开今天的新兴县,来到了今湖北省黄梅五祖寺,即东山寺,拜五祖弘忍大师为师。不久的一日,弘忍召集众门徒开会,要求他们各自回去后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智慧,用悟得自心般若之性,各作一首偈(注:亦称偈语,偈颂,佛教的诗)呈给他看,考谁的智慧高,悟性透彻,就把衣钵传付给他,成为六祖。当时,众门徒中威望最高的是神秀,大家一致认为作偈非神秀莫属。而神秀却想:“如果我不作偈,五祖怎知悟性深浅呢,且有违师父呈偈的旨意;如果呈偈,别人会误解我有争祖位之嫌。”神秀左思右想之后,终于作好偈颂,但几次想呈给五祖都没去成。最后,他利用当夜三更时分,在没人见的情况下拿着油灯来到南走廊,在墙上写下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写毕,悄然无声地回僧房。第二天早晨,弘忍及众门徒见之,弘忍对众弟子说:“世上的人若能依照这一偈颂去修持,可免堕三恶道,经常诵读和进一步修持,就会有大利益。”众弟子见弘忍对此偈评价这么高,个个都毕恭毕敬地对着此偈燃香礼拜。当夜,五祖召见神秀问道:“南廊墙上的偈颂是你写的吗?”神秀答:“是弟子所为,只望大师指点,不敢妄求祖位。”弘忍对神秀说:“这偈颂只到门外,尚未入得门内,你回去再作一偈呈我吧。”神秀回去数日都作不成偈,心里闷闷不乐。一日,惠能在礁房听到外面大声作偈的声音,便向师兄问个究竟,并要求师兄带他到偈语前去礼拜。师兄领惠能来到南边长廊,江州别驾张日用正好在那里高声诵读墙上的偈语。惠能听后对张日用说:“我亦有一偈,请别驾为我书写。”张日用不解地问:“你不识字,焉能作偈?”惠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张日用听后答应了惠能的要求,把惠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写在神秀提偈的旁边。五祖弘忍看见之后暗中欢喜,但见众门徒大惊小怪,唯恐有人加害于惠能,遂脱了鞋子擦去惠能作的偈语并说:“亦未见性。”众门徒也随和说是。第二天,弘忍暗示惠能于三更时分来自己的禅房密谈。弘忍用袈裟遮住窗户并为惠能解说《金刚经》,接着把袈裟衣钵传给惠能说:“你继为禅宗第六代祖,衣钵就传到你为止,今后再不要往下传,衣钵是起争端之物,你现在有生命危险,要即时离开此地并记住:‘逢怀则止,遇会则藏’,等待机缘成熟再出来弘法。”趁更深夜静,弘忍亲自送惠能到九江驿,直至惠能离去后才回禅房。之后几天,弘忍闭门不出,也不见惠能。后经几个僧人入禅房打听,才听弘忍说:“我的衣法往南方去了。”僧人们断言,衣法肯定是传给惠能了。随后,约200余人往南追讨衣钵。(上述内容引自李绍忠、陈耀宏著的《惠能画传》)。就这样,给后人留下了三个令人不解的超级大谜团:第一,指挥追讨衣钵的人是谁,是不是神秀?第二,神秀在与门徒交谈时,当有人讥讽惠能不识字时,神秀竟对弟子谦逊地说自己比不上他,恨不得立即去亲近他,意思是要求门徒尊重惠能。神秀是不是内心真的佩服惠能?还是在弟子面前装作宽宏大度?第三,有一次,皇上在日理万机之余,向神秀等请教“一佛乘”的禅理,神秀却谦逊地推荐惠能。神秀的推荐动机,是真心推荐惠能还是另有不轨图谋?
两人之间关系谜团释疑
第一,指挥追讨衣钵的人是谁,史料没有记载是不是神秀,那么,究竟是不是神秀?史料记载,当弘忍告知众门徒衣法已经往南方去了,随即就有200多人马往南追讨衣钵,有一个曾是四品武官后步入沙门的僧人惠明。那么,指挥往南追讨衣钵的人究竟是谁?第一个可疑的当然是神秀。理由有三点:一是从神秀的威望分析。在弘忍的众门徒中,神秀的威望最高,是大家供认的“大师兄”身份,且弘忍年事已高,神秀属继位弘忍的头号人选,如果没有他的默许,谁敢轻举妄动?二是从出动的人力分析。追讨衣钵出动了200多人,尤其是惠明都在追讨行列,如果没有相当威望的人幕后指使,哪能容许那么多人离开禅门。三是从神秀尊重禅法的角度判断。从史料分析,神秀爱禅法如命,即使他没有继位六祖的野心,但保护衣法不流往南方的思想是毫无疑问的。
第二,神秀在与门徒交谈时,当有人讥讽惠能不识字时,神秀却偏讲惠能的好话,还当着众弟子之面说自己比不上他,神秀对惠能是不是从内心佩服?史料记载,有时候,神秀的一些根底浅薄的弟子看不起目不识丁的惠能,心里很不服气,说些讥讽惠能的言语。神秀知道后却对弟子说:“惠能得到无师自悟的智慧,是最上乘的境界,我比不上他,我恨不得立即去亲近他。”从神秀对弟子讲的话来分析,他这样讲有两种可能:一是从内心确确实实对惠能的才华非常佩服,才劝弟子尊重他。二是认为惠能已回南方,一去不复返了,讲他的好话亦与己无妨,还可在众弟子面前表现出自己宽宏大度。
第三,神秀在皇上面前推荐惠能的目的是什么?史料记载,有一日,皇上在日理万机之余,向神秀、慧安请教“一佛乘”的禅理。出人意料的是,神秀却谦逊地推让说:“南方有惠能大师,曾被五祖弘忍密授衣法,是传佛心印的人(祖师衣钵继承人),可以迎请他来参问。”在历史事实上,神秀与惠能本来就是互联“争夺”衣钵的敌人,二者只有其一,然而却被惠能得到了。可是,在皇上面前,神秀却极力推荐惠能,究竟是阳谋还是阴谋?这个问题是最令人费解的大问题。
阳谋之说,理由有两点:一是神秀深谋远虑,处事老成持重。他可能从长远利益考虑,认为一旦皇上把惠能诏回,可以共振佛门,免除南、北分派之争。二是神秀自感不及惠能。神秀比惠能年长32岁,太了解惠能的才华,觉得弘扬佛法非常需要惠能并肩合作,希望皇上能把惠能诏来。 阴谋之说,理由有三点:一是神秀不满惠能在南方另立佛门,认为一旦皇上能把惠能诏来,岭南的佛门就会慢慢“关”起来,不再出现南、北两个佛门了。二是神秀要当六祖的思念未尽。要成为六祖也许是神秀的终身奋斗目标,他认为只要皇上把惠能诏来,并把衣钵带回来,周围都是自己的弟子,六祖这位就非他莫属了,孤身一人的惠能自然无力相争了。三是神秀断定皇上诏不回惠能,而在皇上面前故弄玄虚。神秀深知惠能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性格,断定惠能绝不回来,因此,在皇上面前公开推荐惠能并赞扬惠能,是故意表现自己胸襟宽阔,能举贤荐才。
以上关于惠能与神秀之间关系谜团释疑,只是按史料推理,仅供研讨,不成史实。
惠能 - 南华禅寺
南华禅寺南华禅寺
南华禅寺是中国佛教著名的寺院之一,是禅宗(南宗)的主要道场,向有“岭南禅林之冠”和“岭南第一山”之称。寺庙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县城东南约六公里的曹溪北岸,峰峦奇秀,景色优美。
南华禅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至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据载,时有梵僧智药三藏率徒来中国五台山礼拜文殊菩萨,初到广州,再沿江北上,路过曹溪口时,掬水饮之,觉此水甘美异常,于是朔源至曹溪。四顾山川奇秀,流水潺潺,于是谓徒曰:此山可建梵刹,吾去后170年,将有无上法宝于此弘化。后韶州牧侯敬中将此事奏于朝廷,上可其请,并敕额“宝林寺”。天监三年建成。
隋朝末年,南华寺遭兵火,遂至荒废。至唐凤二年(公元677年)六祖惠能驻锡曹溪,得地主陈亚仙施地,宝林寺得以中兴。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中宗皇帝诏六祖赴京,六祖谢辞,中宗派人赐物,并将“宝林寺”改为“中兴寺”;三年后又敕额为“法泉寺”,并重加崇饰。
宋初,南汉残兵为患,寺毁于火灾。宋太祖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太祖皇帝令修复全寺,赐名“南华禅寺”。
元末,南华禅寺三遭兵火,颓败不堪,众僧日散,祖庭衰落。至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憨山禅师大力中兴,僧风日盛。然至明末,南华寺又复荒废。 清康熙七年(1688年),平南王尚可喜将全寺重新修饰,使禅宗名刹焕然一新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