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陈光标出生在江苏泗洪县天岗湖乡的一个农民家庭。这是一个与安徽交界且以“贫困”闻名的地方,对贫困最直接的感受在陈光标童年的记忆里有两件事:一是打从生下来起,直到10岁之前,几乎没有吃过肉;其次,他家里兄弟姐妹5个,两岁那年,碗里的稀饭突然多了一点,后来才知道,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先后饿死。
直到现在,他对贫困都有种恐惧的阴影,童年时脑子里唯一的想法便是能吃上一顿饱饭,他特别羡慕县城那些人过着“大摇大摆的生活”,毕生的愿望也简单地归结为几个字:养活自己。
为了挣足1块8毛钱的学费,10岁的陈光标开始了人生第一次“商业实践”:拿两个小桶从三四十米深的井中提水,然后挑到离家1.5公里的集镇上去卖,守株待兔地等待着那些走渴了的路人来喝。
然而就是这种放学间隙从事的小生意中,初次经商的陈光标找到了商业的乐趣。别人的凉水摊一分钱一碗,要想多喝就得加钱。他则搞起了差异化经营,“一分钱随便喝”。他的生意总比其他人好,一个中午通常能挣个两三毛钱,而这几乎相当于当时村里一个成年人半天的工钱。
多年之后陈光标回忆,一个人在童年的经验和经历,往往会成为其日后行事的固有习惯。对于这段卖凉水的记忆,他的总结是,要想挣更多的钱,就不能太计较得失,要懂得让更多的利;其次,要对人友善真诚,奇迹才能发生。他举例,在他为一位走得筋疲力尽的老师端上三碗凉水、并压根没想过要收人家钱的时候,这位老师执意给了他两毛钱,并勉励他好好学习。这笔突如其来的“巨款”,让他睡着了都笑醒好几次,至今充满了感动。
十三岁那年暑假,陈光标又开始骑着自行车跑十几里路去卖冰棒。不过冰棒生意“惨遭失败”,面对那些围住不走眼巴巴望着冰桶的小孩,他只得把冰棒拱手送人,赢了名声却赔了本钱。而后,他又做起贩粮的买卖,每隔一周用拖拉机满载着收来的粮食“突突”地开到县城去卖,“一次能挣个300多元钱”。17岁那年暑假结束,个子还不到一米六的陈光标挣了两万元钱,他成了全乡第一个“少年万元户”。
而后他又有了认识“诚信”的人生第一课。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与一个外乡人合伙做棉鞋生意。全部的家当3万元货款打过去,货发过来了,才发现鞋底是用硬纸板糊的,根本卖不出去,他在众人的指责和深深的自责中血本无归。
好在他没有被吓倒,几天之后,他又重新操起了老本行贩粮的生意。家乡的老百姓都很相信他,给了他一个机会,“卖了再给钱,咱信得过你”。他在一个小学作业本上郑重地写下了两个字——诚信。多年以后,回想起这段往事时,他依旧眼含泪水,情不自禁。
1985年,17岁的陈光标考入了南京中医学院,从此离乡。
30岁前的“两桶金”
农村子弟陈光标一下子喜欢上了南京这个城市。大学里他所学的专业是针灸推拿,其后的愿望也改为好好做个医生,救死扶伤。毕业之后,他被分到了南京中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每个月几百块钱,两三个人挤住在公家分配的集体宿舍里,不用担心前途,不用担心生计,外人都说这是一个不错的职业,工作也就是简单地两点一线。”
虽然有了在家乡人看起来很有面子的城里人身份和还算体面的工作,陈光标很快便发现,自己并不能适应这种温吞的节奏,“有种被囚禁的感觉,很想出来换换气”。还有一个原因,他认为,做惯了老板也经历过赚钱乐趣的人,根本无法适应按部就班的生活。之后,他断然离职,“扑通”下海。
他很快为莽撞付出了代价。在没有选好做什么之前,他每天唯一的事情便是从南京的新街口到夫子庙走两圈,累了,回到租来的地下室倒头便睡。“钱包逐渐干瘪、心情日益低落”,剩下只有给自己“精神胜利式”地打气,“永远不要放弃,死也要死在外头”,一晃就是一年多。
1995年夏天,他依旧“流浪”在南京的街头找“商机”时,意外地发现一群人围着一个袖珍的仪器议论不停。这种名为耳穴疾病探测仪的东西只需把两个电极放在耳朵上,就能测出身体各个部位的疾病。仪器简便小巧、携带方便,不过学医出身的陈光标不以为然,他觉得如果能让患者直观地看到探测结果,想必在市场上会更受欢迎。
第二天,他拿着随身仅有的3000元钱,找到南京中医药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的专家们,希望他们能对仪器做简单的改进,“安装上显示器,输入生理图像,患者能在显示器上看到自己身体哪个部位有疾病就行。”
出于商人的本能,陈光标给这个带了显示屏的仪器命名为“跨世纪家庭CT机”,并在第一时间申请了专利。
然后穷得“只剩下一腔理想”的他抱着样机摆起了地摊。他花15元钱买了一个被子、一张细席。白天,他在路上用仪器为患者检测身体;晚上,睡在新街口金陵饭店旁的邮电局走廊上;清晨,花两角钱到新百门前的公共厕所里用自来水洗脸、刷牙。每检测一位患者收2元钱,一天可以收入200多元,两个月以后,他又挣到1万多元。
有了第一笔启动资金,陈光标的 “跨世纪家庭CT机”在租来的房子里算是正式投产。1997年,他的第一家公司——南京金威利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成立。在那个保健品横飞、市场上各种仪器包治百病的年代,几百元成本、8000多元售价的“跨世纪家庭CT机”生逢其时,简单的电视广告开路后,各地的市场应声打开。一个安徽五河县,就卖出了 100多台。一年之内,他的第一桶金已经轻轻松松地达到1000多万元。
他的第二桶金同样有些暴利而“毫无技术含量”。1998年,陈光标去了一次山东泰安。泰安盛产灵芝,历史悠久。不过泰安的灵芝价格低廉,200元一公斤,在服用上也大多采用泡水熬药等方式饮用。虽然来泰安的目的是登泰山,不过陈光标又敏锐地洞察到了商机,“灵芝好是好,如果能将其磨成粉,制成胶囊服用就方便多了”。
其后,他又敲开了南京大学和省内各大医院专家的大门,请南京大学专家做广告策划,再请医院做临床报告。拿到生产许可证后,他筹款到上海买了6台胶囊生产机,再赴山东泰安大量收购灵芝,回来制成灵芝胶囊销售。他的商业嗅觉再度发挥了作用,每公斤200元收来的灵芝制成胶囊后,售价一路看涨,达到2000多元。“灵芝事件”无疑又成了陈光标的得意之作,他开发的灵芝胶囊和灵芝口服液促进了山东泰安的“灵芝经济”,带富了一方百姓,泰安市政府甚至还找上门来,专门给他颁发了特殊津贴。
“所谓的商机就是市场的破绽,其实无处不在,那些以为创业就是要进入一个全新的行业的想法,可谓大错特错。其实商业的改良比商业的创造要容易得多。”说这话的时候,账户上已经有了5000万元的陈光标,还差两个月才到30岁。
慈善与财富交织的梦想
他的确有着超人的商业嗅觉。1999年,在目睹满城尽是自行车的拥堵与散漫后,他又发明了一种折叠式电动车。这种外形如滑板车大小、国内最早的电动车雏形的东西每台能净赚1000元左右。半年不到,他卖了2000多台,数钱又数到手软。
账上的钱每天都在增加,“不过我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也不爱娱乐,钱该怎么花?总觉得还应该做点什么。”32岁那年,他陷入了一场“庸人自扰式”的思考当中,“突然间觉得人生没什么意思了”。
期间老家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知道陈光标发了,都找上门来“攀关系”。求助者带着各种面孔、各种表情,不想被人背后指责的陈光标还是很有耐心地一一接待,全部打发了事。对帮助他人,他觉得还算一种乐趣。1997年,他的公司成立之初,利润只有20多万元的时候,家乡的一个白血病女孩找上门来,他捐了3万元;隔年,他又捐了28万元,修好了村头的一条公路。
他想得很简单,“我小时候,家里很穷,乡亲们帮助了我,给我交了一学期的学费,不能让大家反过来说三道四;其次,那些人很可怜,我常想起我小时候特别希望有人来帮我的情景”。
至于慈善的道义及深层次的哲理,他没有想得很清楚——直到一场“变故”的发生。
2002年秋,如日中天的他婚姻走到了尽头。离婚的代价是,公司所有财产及儿子均归妻子,他带着一颗受伤的心抱着一床厚厚的棉絮又住进了地下室。
10多年前他来到这座城市的时候,空空如也;10多年后,他功成名就,以为从此万世太平,但一个小小的变故,他又回到原点。一场轮回下来,除了看似无休止的劳碌之外,父母未能照顾、各方关系未受恩泽、没有任何人得到好处,竟然有那么多的遗憾。
“其实所谓的人活得有价值,在于有能力的时候尽可能地多帮助他人,每个人在帮助他人的时候都会想起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也再没有比别人记住你来得真实,让人感动。”他躲在地下室里发誓——“我陈光标倘若再有起来的机会……”后面一句话,他没有说出来。
他起来得如此之快,让人吃惊。2003年初,南京市消防局为了配合消防年的宣传,决定在全市范围内贴上“隐患甚于明火,防火甚于救灾”之类的消防标语。陈光标自告奋勇地找到了消防局,言称不需要消防局出一分钱,自己“义务”地将全市大小角落的标语贴满。熟识的领导有些动心,他顺势提了个小小的要求,须给他一纸红头文件,并只能由他来做。
而后公益的事情被他充分地商业化。白天,他带上消防局下面各科的科长,拿着一纸批文,找到各大银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每一张展板上都落上贵单位的名字,800元一张,管一年。”各单位见有消防的人带队,不好拒绝;而抛出的商业模式确实又具有诱惑力,“800元在报纸上连块‘豆腐干’都不能做,何况这是在南京市内最显目的商场、广场等位置贴一年。”年底盘点,他做了5000多块展板;2004年,他又做了5000块,每块的成本80元,两年的时间,他又赚进了近800万元。
2004年8月,他的一位表哥找到他,说为了配合在南京举行的第四届华商大会,南京市将拆除老展览馆,另建新馆。问一向在政府面前印象不错的陈光标能不能帮他拿下工程,事成,给其60万元作为回报。
一个拆旧生意有60万元的回扣,他有些好奇,便决定亲自操作来看看,其后,他成立了黄埔拆迁公司。工程拿下了,不过政府方面也提出了要求:一个月内拆除,且以工抵料(政府不出钱,拆下来的东西归施工方)。他接手后才发现拆旧简直就是一座“富矿”,老展览馆仅拆下来的废钢材就卖了400多万元,刨去工资等成本,22天他净赚185万元。
而后他了解到,这种看似不入眼的拆旧生意被称作“循环经济”,废物料可以回收、废渣料可以铺路……无论从哪个角度,这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且利润丰厚,市场广阔。
36岁那年,他做了一生当中两个重要的决定:一是“抱定”循环经济这个行业;其次,将更多的财富捐献出来。
在交织的慈善与财富梦想中,陈光标开始登上更大的舞台。
“黄埔没有秘密”
黄埔拆迁公司22天拆除展览馆的“黄埔事迹”在南京不胫而走。之后,陈光标还得到了市长的亲自接见,市长拍了拍他的肩膀:“光标啊,南京城内的拆迁工作才刚刚拉开序幕,把这项任务交给你,全南京人都信得过。”
他由此承担了南京市内80%以上的拆迁工作量。2005 年,穿着“江苏黄埔”马甲的拆迁队成了南京街头一道靓丽的风景,这些大多由退伍老兵组成的队伍作风严谨、训练有素,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沪宁高速老桥梁、南京金陵啤酒厂、南京铁合金厂、南京河西奥体中心所在地区、南京煤制气厂、南京老国展中心、南京重油气厂、南汽老厂房、淮阴发电厂、南京热电厂等数十家电厂的拆除工程。2005年,江苏黄埔的工程量已达到了20亿元。
他开始成为“红人”。这年下半年,作为选出来的企业家代表,他甚至获得了跟国家主席一道出访、出国考察的机会。
短短的几天出行,让陈光标大开眼界。在日本,他看到街道一尘不染,80%的垃圾和废料都得到了回收加工、循环利用,污染减少、资源节约,环保概念在这里发挥到了极致。反观国内那些堆积如山,又令人一筹莫展的工业、生活废品,陈光标觉得自己又找到了新的兴奋点。随行5天他做的唯一的一件事情是,花了2000多万元,买回了几条工业垃圾处理线。
他觉得自己不能再局限于拆旧卖旧,所谓的循环经济是能切实地实现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心之所想,他决定打造一个大大的产业链,原先的黄埔拆迁公司也更名为黄埔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开始以一种“货真价实的姿态”进入这个领域。
2005年7月,黄埔投资集团在北京怀柔、山东的再生资源利用工厂成立,主业是废旧轮胎处理。在自动化生产线下,机器先将废旧轮胎清洗,并切割成四半,其后通过压扁把轮胎中的钢丝等非橡胶物质加以分离,最后高温处理提炼出橡胶粉。橡胶粉制成后,加入不同的化学制剂,可形成不同品质的再生橡胶,还可以直接加入沥青中混用,从而形成橡胶改性沥青。
“制造出来的橡胶粉,一等粉主要卖给轮胎生产企业,用来生产农用车及时速在100公里内的车用轮胎;二等粉主要用于塑胶跑道,三等粉则用于制造橡胶沥青。而用橡胶沥青摊铺的路面,可降低公路噪音,缩短车辆的刹车距离,提高行驶安全性。用其铺设的路面,还可延长使用寿命1至3倍。”
2006年8月,入行不过两年的江苏黄埔更是一举拿下10亿元的橡胶粉订单,成为了国家体育场“鸟巢”塑胶跑道的原料供应商。
“奥运会期间,全世界的运动健儿都在我铺设的跑道上竞技……”陈光标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也许没有人想到,那都是用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的杰作……”
2007年,陈光标决定将这种模式在全国推广。期间,他在上海、天津、江苏、山东、河北、四川和香港等地成立了13家工厂,而回收的领域也拓展到医用一次性输液袋、塑料针管、废旧家电等领域。
2008年,黄埔集团的废旧处理年加工能力达到了3000多万吨,产值有望达到100亿元,傲居全国第一。
“外人也许认为我运气不错,选对了一个行业,事实上,我们还打造了一个具有黄埔特色的管理模式,这才是保证我们快速扩张和赢利的根本。”
“在我们引进这套世界较为先进的财务系统中,总部每天都监控着各分公司的往来账目,并有视频与总部直接相连,采购多少、出库多少,集团公司13个财务人员点对点的监控。每个分公司的总经理,总部都派三个人予以协助,助理、秘书、工程师,助理负责日常事物协助;秘书负责记录每天的大小事情;工程师一般做现场评估,要接的工程,有多少的出钢量、能打出多少混凝土,产生多少利润,基本上都心中有数。”
“因为行业比较琐碎,现实中,我们还用上了一些土方法。比如,分公司总经理身边的人,我不定期地换掉,说换就换,并且从不通知,也防止了一些人串通起来对付总部的可能。”
“至于成本,其实废旧回收只需投入几条生产线、拆迁只需一次性投入些工程机械就可以了。所以黄埔集团没有向银行贷过一分钱的款,相反,我的利润一年有六七个亿。”
——“黄埔没有秘密!”
“首善”的荣光
钱花不完的时候,陈光标决定将其捐出来。
他一直有捐赠的习惯。2002年,他向南京市公安消防局捐助近千万元;2003年闹“非典”,他又向江苏省医疗机构捐赠了800台远红外温度检测仪和200万元现金;2004年底,东南亚发生海啸,他向海啸灾区捐出了537万元;家乡成立慈善总会,他捐出了800万元……
截至2003年,在各种场合,他已经捐赠超过了5000多万的现金和物品。不过在一个尊崇儒家思想、有着“枪打出头鸟”古训的国度,他和大多数乐善好施的富翁们一样,“不想留名,躲着媒体,外界也一无所知。”
这种刻意的低调直到与父亲的一次谈话才得以改变。那年春节回老家,当过小学教师的父亲把他叫到屋里,父子之间有了他少小离家之后难得的一次谈话。“你捐赠的目的是什么?”“帮助别人!”“帮助目的是什么?” “希望更多的人好起来。”“你一个人能改变全局吗?”“不能,但总会帮到一些人。”“与其你一个人默默地行善,何不通过自己的行动带动和影响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2005年,陈光标的慈善开始变得“高调”。这年,他向青海玉树等地捐建了20多所希望小学,向革命老区巴中捐建了老干部活动中心,向延安等地的小学捐献了至少1万台电脑…… 每当有捐建项目建成后剪彩,他必亲自出席,甚至带上媒体,要求媒体将全程记录下来,尽早播出,“以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
他的高调行善开始为社会所瞩目。2008年,他以年度捐赠到位1.8亿元的数额成了“中国最年轻、最慷慨的企业家”,就在这年4月,他荣膺由民政部颁发的官方最高奖励“中华慈善奖”,“中国首善”的称号由此尘埃落定。
他很享受这个称谓,“放眼全亚洲,只有李嘉诚才有这样的荣誉”。他解释,“我让他们看看,我不算中国最有钱的人,甚至不是南京最有钱的人,但我是怎么做的。”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爆发后三小时,他调动了公司在全国各地的60台大型工程机械,已经踏上了去灾区的征程。
这支被誉为“史上最强的民间志愿者队”参与了映秀、北川、汉旺、都江堰等所有重灾区的救灾抢险;陈光标亲自上阵,从北川中学的废墟中背出了300多具遗体,救出了13个孩子的性命。他一张抱着孩子痛哭的照片,登上了各大网站的头条,短短一个小时点击率达到了 60多万。救灾阶段性结束之后,他又决定:将救灾所用的价值4000多万元的60台挖掘机、吊机、推土机无偿捐给灾区…
成千上万网民自发地提名他为“2008感动中国人物”;有网民熬了一夜,写出了《陈光标列传》,此帖在网民间传阅,动容者数以万计……
两个月后,眼睛里依旧还带着血丝的陈光标平静地诉说着自己的救灾往事,其叙述的方式也从“英雄式诉说”变为了“泪光式感叹”。
他含泪讲了两个故事——
今年4月,北川县教育局局长尚勇和北川中学的老师们看到了他在中华慈善颁奖典礼上领奖的消息。尚局长和老师们决定,5月底亲自到南京拜访一下他,希望他能为北川中学的孩子们捐赠200台电脑,使孩子们能够早日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大伙还决定,由尚局长先给陈光标写封信取得联系。
然而信还未来得及发出,尚局长在地震中不幸遇难,北川中学的孩子们,也有2000多人失去了生命。在灾区,一位记者告诉了他这个故事。
“我当时眼泪就掉下来了,我甚至有些埋怨尚局长,为什么不早点来找我。”6月16日,在北川中学的复课仪式上,他向幸存而带着微笑的孩子们捐献了600台电脑,实现了教育局长以及孩子们尚未完成的心愿。就在这天,他被聘为北川中学“荣誉校长”,“我哭了。”
另一件让他一想起还会掉泪的是一个小女孩的作文。那是一个天真的生命对外面世界的憧憬和向往,题目叫《我想去看奥运会》:
我知道,8月8日很快就要来了,听老师说,奥运会第一次在我们国家举行。我很想去北京,很想去看北京天安门,那个时候,我想一定有很多的外国小朋友到中国来,我会拉着他们的手说,欢迎你们,我们都是好朋友,我叫王露雅,以后你们就给我写信……
救灾结束,他将在废墟下清理出的1000多本遇难学生的课本,运回了南京,摆在自己的书房里。
他说,在灾区的时候他看到了总理,那是一个电视上谈笑风生而在现场却无比憔悴、忘我投入的67岁老人的身影。他说,那一刻,他突然明白,个人的存在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命运,其实是多么血肉相连。
B面
2008年,陈光标给自己定的慈善任务是2.5亿元,截至8月份,他自称已经完成了2亿元。这场地震,他捐款捐物达到了7000万元,“剩下的5000万元,足够有时间来做这样的事情”。
高调行善为他赢得了足够的尊重,身后,关于他行善动机的种种非议也此起彼伏。他到达地震灾区的第二天,有人给他发来了短信:“陈光标,你又到灾区‘作秀’去了?!”
一种观点是他爱“作秀”:每每做善事的时候,他总要叫上媒体和当地政府,拍照、录像、捐赠证书一个不能少。公司会议室里十几米长的桌子上,放满了各种奖杯和数不清的证书。奖杯和证书上方挂着的,是多张和国家领导人的大幅合影。在四川前线救灾的日子里,随行人员随时帮他拍下在各处的身影,发布到网上被争相转载。
其次认为他“好出风头”:采访期间,他不断地问记者,有没有看到前两天央视焦点访谈播出的关于他的专题,他透露,自己还被评为了“联合国亲善大使”,希望记者在写文章的时候,也加进去。30岁那年他冲破重重阻隔跑到香港交易会,以一个狂热粉丝的姿态与李嘉诚的合影,也被他装裱了起来,高高地挂在墙上。
再次他还有“双重人格”:在发财了之后,他给自己的父母在家乡盖了一栋仿古风格的四合院,红墙琉璃瓦,花了500万元。他童年时住的茅屋也被保留,还特地盖了个大顶保护起来。另一方面,他对自己的妹妹妹夫却又极度“抠门”,妹妹在一家小饭馆帮人洗碗,妹夫天天在农贸市场扫地维生。对于自己的孩子,“留个50万元就够了,就是留100亿元他上澳门赌场去一个月都能输掉。”
他的眼泪同样很出名,在电视里做节目的时候、在贫困地区捐赠现场、在地震灾区,到处都有他痛哭流涕的场面。
他的公司,少有详尽的介绍,一直神秘而隐讳。面对各种猜测和质疑,他从不回应,而在做完善事后他有时还会附加表演一趟霍元甲的迷踪拳,他说自己没有套路,随心所欲,就是能赢。
2008年7月15日,在十天之内马不停蹄地做了近30场报告、“累得连说话都费力”的陈光标还是坐了下来,就他和他的江苏黄埔、就辉煌与疑问,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记者:首先向您的义举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但也有人认为,作为一家几十亿级企业的老板,其实你完全没必要亲自去。
陈光标:地震来时,全中国各个地方都有感应,我想破坏力不是一般的大。在这个时候,你根本没有时间来思考自己是不是老板,生命才是第一位的。凭什么老板就不能去?!那些说三道四的人,一定是没有到过灾区。照他这样的逻辑,我们的温总理直接在北京指挥就行了。
记者:来之前我们带着很多的疑问,黄埔集团究竟有哪些业务?你一年究竟能挣多少钱?
陈光标:准确地说,就是两块,一块是拆房子,一块就是资源回收再利用。实际上,在中国这两个行业的空间非常的大,而且根据国家政策,这种环保产业还可以享受税收上的优惠。我每年捐出的钱只占公司利润的30%左右。
记者:过多的慈善,是否会牵扯你的精力?在这个过程中,你又有无烦恼?
陈光标:表面上看起来是有影响的,但我觉得也应该辨证看待。比如这次地震,全中国人都认识了我,大家都知道陈光标是拆房子的,陕西、山西、河北到处都有电话打来让我去发展,这无形中又给我带来了更大的生意。当然也有一些烦恼,大家都知道你陈光标是个好人了,有些人就专门找到办公室来,撵都撵不走,很大程度上也让我很为难。
记者:如何看待一些媒体对你“作秀”的指责?
陈光标:其实我倒是希望更多的老板加入进来,捐个一两亿“作秀”给我看看。我的每一分钱都可以在阳光下摊开,我相信我做的是对的。
记者:你的公司下一步有什么打算,比如融资、扩张啊或者上市什么的?
陈光标:我做事有一个原则,就是量力而行,我按照自己的步伐走就行了。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其实不是没有人找过我,但我觉得不需要。我总不能拿股民的钱去搞捐赠吧?!
记者:放在历史的角度,你希望陈光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得到什么样的评价?
陈光标:我希望大家在评价的时候,能真诚地说,这的确是一个为社会做了很多好事的好人,然后,他们能自发地唤起内心的友善,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这就行了!
一个性情中人
刚满40岁的陈光标,有些率真又有些“可爱”。采访期间,他拿出了那篇催人泪下的作文,一本正经一字一句地读给大家听;当天某单位邀请他去作报告,面对台下如潮的掌声,依旧穿着迷彩服的他羞涩地站了起来,对台下深深地鞠了一躬;晚饭,一群狂热的粉丝抢着和他合影,他不好意思地说着没什么没什么,脸红地站在那里憨憨地笑。
他说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是未能当上兵,在他的办公室里,由此堆放了很多的导弹、舰艇、飞机模型。在灾区,他给孩子们发了200多张印有个人电话的名片,言称任何时候陈叔叔都会帮助他们。他刚回南京没多久,孩子们的短信就来了,有要求充话费的、有要求买作业本的、有要求买火车票的……
任何时候你都会发现他待人和蔼、慈眉笑眼,毫无半点架子,率性而真实;另一方面,在商业的征战中他又纵横捭阖,传奇而大气,而当记者问起2008年公司具体将有多少产值时,他略加思索,脱口而出:“200个亿!”
(感谢陈晓松先生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